作者:劉琪 來源:證券日報 時間:2020-05-18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構建我國改革開放新格局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5月14日,央行發布消息,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合作互利共贏、市場化導向、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四項原則,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等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舉措主要集中在跨境金融及互聯互通、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兩個方面。
劉向東指出,在跨境金融聯通方面,既有金融市場聯通、金融產品互認、也有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其中特別關注的幾個“通”包括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等在內的市場通,以及征信、金融科技等基礎設施聯通。在金融開放方面,主要是擴大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開放,包括研究探索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計劃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符合條件創新型企業可赴港澳融資上市,以及研究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等。
金融科技成為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的重要抓手。《意見》提出,要加強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以及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并明確表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研究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及其成熟應用在客戶營銷、風險防范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推廣;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工具進行人民幣支付,推動移動支付工具在粵港澳大灣區互通使用;支持內地非銀行支付機構在港澳擴展業務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金融科技是金融現代化非常重要的一條路徑,無論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是服務于大灣區建設,都離不開金融科技。加強科技服務金融能力,實際上就是利用金融科技技術提升金融業的一些服務能力和水平。而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在金融科技、金融創新方面,也有著非常深厚的基礎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
在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方面,《意見》提出,一是加強粵港澳金融監管合作,要推動完善創新領域金融監管規則,研究建立跨境金融創新的監管“沙盒”等;二是建立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防范和化解體系,要加強金融風險研判和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完善區域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經濟金融調查統計體系和分析監測及風險預警體系,及時提示金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健全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等;三是加強粵港澳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要加強粵港澳三地金融管理、行業組織等單位協作,探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多層次金融糾紛解決機制等。
對于此次《意見》的出臺,央行表示,有利于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劉向東認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著力培育的經濟新增長極,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粵港澳地區金融開放釋放更大的經濟活力,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好兩種資源兩種市場,而且充分利用粵港澳三地三種貨幣、三個特別關稅區的獨特制度安排,發揮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等自貿片區的窗口試點作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措施,同時有效將開放風險降低在可控范圍之內。
上一篇:公募REITs試點啟動 基礎設施投融資迎來新模式 | 下一篇: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十大政策信號 |